第(2/3)页 跟宋里正说了声,让他帮忙张罗。 还提出要求:“要手巧、听话的。最好手上没老茧,不然会把毛线勾坏。” 宋里正不明白毛线是啥,可想也知道,跟丝绸差不多。估计是找人做衣裳呢。 当即问了几家娇养着姑娘的,刚开始,大家都很抗拒,不想让闺女抛头露面。 听说是凌家牵头,一个个变了态度,纷纷点头:“好啊,凌家人品我们信得过。” 除了这些大姑娘、小媳妇儿,还有一些想赚银子的老太太毛遂自荐。 “兴月啊,你瞅我们行不行? 虽然我们几个年纪有点大,可手巧啊,衣裳被子啥都会做,就是活儿干的多,这手有些糙。” 池兴月不得不承认,有底子和没底子不一样。 老太太们虽然走起路来不利索,可这手指,跟装了定位器一般,稍微一学就会了,还能做到分毫不差。 更绝的是,六婆手指在胸前飞舞,眼神儿还能来回乱瞟,嘴巴不停歇地讲着村里八卦。 池兴月佩服地五体投地,就将她们都收了。 如今天气虽然有些凉,却不冷,一群人围坐在凌家门口的空地上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 有好事者过来凑热闹,看了半天不明白她们在织什么,便回去了。 小年轻和老太太们却学得热火朝天。 池兴月教了她们整整三天针法,又进行了考核。 通过的进院子里,正式开启打工生涯。没通过的就继续在外面练习。 再给她们三天时间,要是还做不好,那就只能取消录用资格。 不得不说,姜还是老得辣。六婆几人织出来的毛衣,质量远超那些小年轻。 就是亏在手上,又是茧子,又是裂口。 池兴月让程大夫做了点药膏,要求她们每天涂抹,并且少做点家务。 老太太们自是答应,回去后以做工为借口,将活计分摊给了儿媳闺女,就连老头和儿孙们,都没能幸免。 只要闲着就摆弄那双手,可宝贝了。效果也是挺显著的,只过了五天,手就明显细腻了。 当然,这些天她们也没闲着。 池兴月让她们织围巾、手套这些练手。 等到技术纯熟,再开启古风毛衣。 第(2/3)页